蕗蕎

蕗蕎

  • 學名:Allium bakeri Regel
    科名:百合科(Liliaceae)
    別名:蕎頭、薤、lakiw(阿美、卑南)、rakiyu(排灣)
    分佈:各地平地、山麓都有零星栽培,花蓮較具栽植規模。
    蕗蕎早期由大陸移民傳入臺灣,日本人也喜愛吃此菜,臺灣民間多以蕗蕎頭稱之,它的生長有季節性,耐低溫而不耐高溫,但對病害的抵抗力卻很強,通常於秋天播種,接近春節時即可陸續收成,尤其每年3至5月是蕗蕎盛產期,在農曆春節前後初長成的蕗蕎,口感最為鮮嫩,鱗莖和葉都能食用。
    蕗蕎的鱗莖是較常食用的部分,由於氣味辛辣,閩南及客家族群於多會拿來醃漬當醬菜,口感酸甜爽脆、十分開胃,蕗蕎的料理方式很多,切碎可煎蛋、炒牛肉、梅花肉片、炒海鮮。也可直接生食、涼拌、鹽漬、醋漬或是做成梅汁蕎頭。花東原住民多喜好洗淨後直接沾鹽生吃,佐飯食用。
    排灣族人在製作奇拿富(Qinafu)時,有時也會將蕗蕎舂碎加點鹽當餡料使用,與添加一般製作材料的奇拿富口感與香氣都有不同。也有人在包水餃時將蕗蕎切碎加入餡中,增添水餃口感與香氣,別有風味。吃飯時若搭配幾顆蕎頭,可以幫助消化、增進食欲。